李敖是谁?他自称是一个台湾的中国人钱掌柜配资。
他是一个狂傲而真性情的学者,曾两度休学,两次入狱,写作生涯中有96本书被禁,他考研究所时连主考官都不敢出题。他自信满满地称当代中国白话文写作第一名就是他李敖,第二名和第三名也还是他。他说鲁迅被高估,矛盾的文字很差劲,就这么狂放不羁,但同时他也是难得的真性情,坦诚自己喜欢女人,不与人多交往,每天工作十小时,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喝茶、不喝咖啡,连凉水都不碰。有人问他喝什么,他说只喝白开水。
这就是李敖,一个狂傲、偏激、言辞犀利但又真性情且有教养的中国著名学者。
1949年之后,他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,直到2005年,他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神州文化之旅。这场旅行星光熠熠,堪比明星见面会,几乎每到一地,大陆民众都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他。北大学生举着横幅高喊:“敖哥,欢迎回家!”这话一点也不假,李敖对大陆的情感众所周知,他曾在文章中写道:“大陆是我的乡土,但我不在其中;台湾是我的乡土,但我被视为外来者。”“沧海浮生,难忘我乃大陆人。”
展开剩余86%这次旅程,李敖既充满期待,也异常精彩。我们热烈欢迎他的到来,给了他很高的礼遇。参观故宫时,特意为他准备了一把规格极高的椅子,李敖得知来历后连连摆手,坦言坐了怕烫屁股。连一向狂傲的他,这一刻也显得谦虚了许多。那么这把椅子到底有什么来头?在这趟精彩之旅中又发生了哪些趣闻轶事呢?
参访故宫是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一站。2005年9月20日,他登上天安门城楼。讲解员向他介绍天安门的历史后,请他在留言簿上留下字迹。李敖潇洒地写下了“休戚与共”四字。他解释道,“休”代表快乐,“戚”是难过,“共”即共产党。天安门景区还赠送了他一张登城证书。当天,他身穿深蓝色风衣,手握好友陈文茜赠送的拐杖,登楼时显得矫健有力,丝毫不像七十多岁的老人。
一路上,他与陪同人员谈笑风生。到达城楼正上方时,他正好站在毛主席像的上方。楼下人群热情欢呼,他自然挥手致意。不过他挥了一下便停住,幽默解释:“可不能乱挥手。”
参观正屋时,讲解员指着一排用明黄色锦缎包裹的椅子,请李敖落座。那排椅子被专门用围栏保护,李敖心想定是来历非凡,便问其故事。讲解员说,这些椅子曾供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庆典临时休息时使用。听罢,李敖连连摆手,笑言坐了会“烧屁股”。
在天安门城楼停留十几分钟后,李敖与夫人及儿女合影留念钱掌柜配资,随后一行人进入故宫参观。
李敖参观了尚未对外开放的武英殿,得以一睹清朝典籍真迹。他还浏览了故宫三大殿和钟表馆。逛了多个展馆后,记者问他故宫是否与记忆中有所不同。此前,他曾在文章中称故宫“只有皮,没有瓤”,意指其表面华丽但内涵不足。然而这次深入了解后,他感受颇深,直言儿时印象中故宫藏品稀少,而如今丰富珍贵的藏品令他震惊。
故宫院长郑欣淼与李敖就文物进行了深度交流。作为学识渊博的学者,李敖对历史文物及背后文化了如指掌。郑院长特别拿出几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让他鉴赏,包括五代顾闳中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、晋代王珣的《伯远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摹本以及乾隆时期的《月曼青游》等。
李敖兴奋地用放大镜细细观察文物,还带着小儿子一同鉴赏。他对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讲得头头是道,郑院长与他交谈甚欢。会谈结束时,故宫赠送了《出师颂》高仿品、《故宫学刊》和《紫荆城专号》等纪念品。李敖则当场爽快表示,要将自己收藏的乾隆为《千字文》所写的跋语回赠故宫。
听到郑院长介绍,故宫藏品已超过150万件,宋代以后文物尤为丰富,且台北故宫未带走许多藏品,李敖当场改观,坦言之前对故宫评价片面,诚恳地表示:“我之前对故宫的看法是片面的,我应当忏悔!”
参观结束时,记者问李敖感受,他断言:“北京故宫是真正的,而台北那个是假故宫。”
次日,9月21日,李敖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。虽然他平日性格狂傲,但对这次北大的演讲非常重视,特意调整行程,预留充足准备时间。
北大学生对他的到来热情洋溢。演讲在北大办公楼二楼礼堂举行,该礼堂为校园最高规格。因名额有限,学校按照学院班级比例分配席位,未能进入礼堂的同学则在楼外挥舞巨大横幅,高喊“敖哥,欢迎回家!”李敖面对这份热情,显得十分开心,频频挥手回应。
北大对李敖意义非凡,他的父亲和姐姐都曾在这里就读,因此对校园有着特殊的感情。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负责接待,陪同李敖参观校园,热情介绍校园历史与古迹。李敖专心聆听,并与闵维方深入讨论。
显然钱掌柜配资,李敖很喜欢这充满历史氛围的学府,他对闵维方说:“本来我准备了很多犀利的话,但看到大家这么热情,我改口多说些温和的话。”
两人在交流时,窗外的学生拍打玻璃,喊着“敖哥,讲两句!”闵维方笑说:“看来李大师在学生中很受欢迎。”李敖幽默回应:“演讲完你再夸我。”
演讲气氛热烈,李敖话未说完就赢得阵阵掌声。他惊喜于这些年轻人思维敏捷,反应迅速,互动积极,感到十分欣慰。
9月26日,李敖又赴复旦大学参访和演讲。他的开场演讲融合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,记者注意到前15分钟内掌声和欢呼十余次。同学们显然很喜欢他幽默风趣的风格。
李敖说:“49年离开大陆时,上海满街是骑大马的警察驱赶百姓。如今再回到上海,发现一切焕然一新,生活和谐而幸福……”话未说完,同学们自发鼓掌欢呼。
这次神州文化之旅,李敖在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三场演讲,均获热烈欢迎。
在复旦演讲时恰逢百年校庆,李敖题词: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;天又生我们,长夜才复旦。”
他还特别看望了小学四年级时的国文老师鲁老师。这位老师不仅教授文学知识,还严格管教品行,李敖对她感激深厚。拜访鲁老师是此次文化之旅的重要部分。
9月20日下午4点多,李敖捧着鲜花来到鲁老师家。可惜鲁老师患帕金森症,无法言语,令李敖心疼。然而,他发现鲁老师看着自己时手指微动,表情稍有反应。鲁老师女儿解释,这表明老师还记得他,只是表达困难。
李敖激动地请求牵手获准,轻握老师颤抖的手,声音坚定地说:“我是李敖,我来看您了!”随后他掏出一个红包递给鲁老师女儿,内含1000美元心意。女儿回赠两张鲁老师年轻时照片,李敖看着照片眼眶湿润,感慨老师年轻时的美丽。
离开时尽管外面下雨,鲁老师女儿仍坚持推着母亲送到门口,临别时说:“下次来,我们请你吃北京炸酱面。”李敖感慨56年前他离开时见到的是败退中的国民党,如今回来看见的是欣欣向荣、井然有序、和谐安宁的景象,感触颇深。
他说:“现在是中国、中国人、中国文化、中国文字翻身发展的关键时期。”
对于当代年轻人疏离传统文化,李敖并不担心,他认为“去中国化”根本不可能。他观察这次旅行和演讲中的新一代,发现他们思维敏捷,知识丰富,显然受到深厚文化熏陶。他相信,根植数千年的文化不会轻易被抛弃。
在复旦的最后一场演讲,他用毛主席的诗词结束: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
李敖称,近代真正保护中国人免遭欺辱的是中国共产党。他表示愿以中国人的身份终老台湾,坚定不移。对于台独,他毫不掩饰厌恶,曾写下七言诗《台湾无处不中国》:
“妄想海峡两岸隔,妄想台独自快活,我且当头来棒喝,台湾无处不中国。”
李敖嫉恶如仇,言辞犀利,咄咄逼人,但这次大陆之行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、根植大陆、有着真挚爱国心的学者李敖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